評論對象:
問疑“窄路密網”之困惑 |
看過博主不少關于城市規劃的文章,就此說幾句:
一,不要期望幾個好點子治愈城市病;
二,以城市動態模型代替平面規劃和過時的指標體系
我國城市規劃制度估計母自蘇聯,當然幾十年來已經剔除了不符合決策者口味的內容,例如排水系統。制度中,道路寬度和容積率指標明顯帶有前蘇聯的影響。道路設計太寬道路數量太少而道路之間的建筑容積率太低;我國大城市新城區域普遍存在嚴重交通堵塞和容積率低的奇怪現象。例如,深圳南山區的建筑容積率遠低于香港,個人估計為2-3倍之差,但每天在幾個關鍵節點堵塞現象極其嚴重。
三,空心城市可能是最合理城市模型
所謂空心城市就是將城市人口集中在圓周而不是圓心。
當然,圓心和圓周是相對的,圓周上人口應該最密集容積率最高。
北京是標準的圓心布局,圓周的人往圓心擠,能不堵嗎?
四,以法制治人制車
例如,目前,亂停車亂開車的人基本上不會在保險費上受到制裁。和分扣完了再買相比,保險費翻番有巨大的懲罰和過濾作用。 |
2019-05-01 |